社会心理学简史
一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要比心理学稍晚,到现在还不到100年的时间。早在189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崔普利特(Norman Triplett)教授就做了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实验回答了“当有他人在在场的时候个体的作业绩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问题。崔普利特发现,当有他人在场的时候,个体骑自行车的速度要比自己单独时快,并且也不费力。后来他又让参加实验的孩子做在钓竿上绕线的工作,也发现一起做的时候要比单独做的时候快。1897年,崔普利特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他的工作也因此成了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指向灯,现在为止,美国的社会心理学一致沿着这个方向。
尽管崔普利特的工作开创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但社会心理学的真正建立却是1908年的事情。在这一年有两本以社会心理学为题的书出版:一本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的《社会心理学绪论》,另一本是罗斯(Edward Ross)写的《社会心理学》。其中麦独孤以个体作为研究的重点,用本能论的观点解释人类个体的行为,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由本能(Instincts)决定的,本能决定着个体的动机和行为倾向。尽管人们对本能论有这样那样的批判,但是它的影响却依然存在。许多基于进化的理论(Cunningham 1986和Scherer 1994)在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时都用到了它。另外80年代的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在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时也用到了这一思路。与麦独孤的思路不同,罗斯则从人际过程,比如模仿和暗示来理解社会影响对人类行为的作用,它认为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的心理与行为。
社会心理学真正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1924年,这一年奥尔波特(Floyd Allport)出版了第三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在这本中他证明了实验方法能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重要的手段,社会心理学也必将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他进一步指出,社会行为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他人及其行为。奥尔波特研究的问题包括从众、非语言沟通以及社会促进。
1935到1945年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段时间内,有两件事情对社会心理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和产生于欧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年的经济崩溃使得许多年轻的心理学家失业,这种经历让他们体会到了社会因素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在1936年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社会问题的组织“社会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协会”(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ocial Issues,简称SPSSI),对包括政治、社会运动等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种族主义在德国的兴起也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为了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一些来自欧洲的社会心理学家,象海德(Fritz Heider)、谢利夫(Sherif)勒温(Kurt Lewin)和阿德诺(Theodor Adorno)等人开始从更广泛的层面去理解人类的行为。其中谢利夫对社会规范的研究和勒温对领导和群体过程的研究在这个时期的影响最大,勒温更是把内部和外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分析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了一条相互作用(Interactionism)的研究思路。
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迅速发展是从二战以后开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批心理学家从欧洲到北美,对美国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人除了继承格式塔心理学的传统,即重视认知过程在人们解释社会行为的作用之外,也开始关注文化等因素对人的影响。1950年,阿德诺和他的同事对权威人格进行了研究,十几年之后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 1963)对服从行为的研究以及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63)对认知失调的研究都反映了人们对广泛社会因素的关注。
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政治谋杀、城市暴力、社会反叛以及厌战情绪充斥整个的报纸和电视,人们对未来的关注和期望促使心理学家开始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心理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对个体的分析转入了对人际过程的分析,比如他们研究利他行为、侵犯行为、人际吸引和爱情等问题。
二战以后社会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吸引了人们的吸引力,但是许多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比如偏见、侵犯和贫穷等问题就困扰着那个时代的人们,人类的自信产生了危机。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从实验中获得的结果在解释人类行为,如女性问题、种族问题等方面是那么的令人失望,对社会心理学的反思使得社会心理学面临着自产生以来的最大的危机。这种危机促使心理学家开始从更广泛的思路去分析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对行为的影响。心理学家开始对实验社会心理学进行反省,主要是对这些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产生疑问,他们想知道从实验室得到的结果是否可以用来理解现实中的人类行为。
在经历了70年代的反思之后,社会心理学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着,它的影响也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70年代到90年代,人们对归因问题的重视就说明了这一点,比如韦纳(Weiner 1972 1986)的成就归因理论,阿布拉姆森(Lyn Abramson 1978 1994)对归因风格的研究就是这种影响的结果。除此之外,社会心理学还关注诸如环境、性别问题、偏见与政治生活、健康、司法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以及市场、消费、营销等所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三、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100多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与社会的持续对话,实现了科学问题研究与现实关切的统和。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推动了种族主义、民族认同、攻击行为等研究;20世纪末亚洲经济的崛起,促使跨文化研究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热点;“911事件”以及恐怖主义在全球的蔓延将社会心理学家的目光引向了现代人基本的存在焦虑。
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社会心理学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中取得了巨大进展,理论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文化教育、社会公正、药物滥用、广告消费、反恐维稳等各领域。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也陷入了研究方法的适当性和结果可靠性的危机(Kruglanski, Chernikova, & Jasko, 2017)。
尽管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心理学都有了一定发展,美国与欧洲依然是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输出地(金盛华,2010)。主流的北美社会心理学不断拓展科学方法、创新研究视角,同时吸收了欧洲社会心理学关注群体研究的特点,促使社会心理学走向了新的繁荣(俞国良&韦庆旺,2014)。
以美国心理学会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APA)为例,2014~2018年收录社会心理学文章近10万篇。从研究主题来看,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涉及社会认知、社会关系以及群体与群体过程三大领域(王芳,等,2011)。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认知运动将信息处理、编码、检索、启动及抑制等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Kruglanski, Chernikova, & Jasko, 2017)。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心理学与判断决策学、经济学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近年来,神经生理特征和文化影响也被广泛用于解释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差异(俞国良&韦庆旺,2014),社会神经科学和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已成为社会心理学中最受欢迎的研究课题(Lieberman, 2007; Ochsner, 2007; Kruglanski, Chernikova, & Jasko, 2017)。
从研究方法上看,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和元分析等传统研究方法仍广泛使用。其中,实验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实验法泛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Rodrigues和Levine (1999)就曾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也兴起了如跨文化研究、进化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研究的新方法(吴甜甜,2016)。跨文化分析已经渗透进发展与家庭、社会认知、人格、沟通、组织行为等各类社会心理学课题(彼得·史密斯,彭迈克,&齐丹·库查巴莎,2009)。认知负荷操作、Stroop测试、双任务范式和等认知心理学方法也被用于研究社会心理现象(Kruglanski, Chernikova, & Jasko,2017)。
戴维·迈尔斯(2016)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第11版)》中总结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在临床、司法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应用。不良的思维模式是否会引发抑郁、孤独、焦虑乃至其他疾病;亲密关系、社会支持如何影响健康和幸福,都是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联结点。如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更多地表现出消极的解释风格(Haeffel et al., 2008)。在司法领域,社会心理学研究涉及个体、群体因素对陪审团的影响,目击者证词的可靠性等问题。心理学与气候变化、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等问题则事关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在美国,社会心理学深受实用主义精神影响,除了关注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与人际交往等基本问题外,也注重应用问题研究,实验社会心理学占据了主导地位。关于自我概念、家庭教养、犯罪心理、成就动机等问题,成为近年美国社会心理学界关注的焦点(金盛华,2010)。
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社会心理学开始独树一帜,解构了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的霸权地位。2001年出版的欧洲社会心理学手册,展现了个体内过程、群体过程等欧洲特色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在群体研究中,美国社会心理学关注群体秩序的维系和多数人的影响,欧洲社会心理学另辟蹊径,从群体变迁和创新中提出了少数人影响理论,此外还有社会表征论、社会认同论、话语分析等欧洲经典理论模型(黄雪娜,金盛华,&盛瑞鑫,2010)。
美国社会心理学的优势在于直面社会现实问题,但过多依赖于实验研究,而欧洲心理学更重视行为发生的社会脉络,在研究中追求建构理论和元理论。
目前,中国大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学基本探索、理论体系建立、应用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具体而言,我国民众的价值取向、对社会事件的态度、判断决策、传播媒介、家庭问题、教育心理等都受到了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金盛华,2010)。
近30年来,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我国的社会心理学者开始对西方的固化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了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黄雪娜,金盛华,&盛瑞鑫,2010)。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杨中芳、杨国枢、沙莲香为代表的学者,在研究中国特定的人情关系、孝文化、面子等问题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杨国枢从90年代开始主编“本土心理学研究”近20册;他基于Angyl的人与环境互动论,重新论证了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特征,为人们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提供了新的理路与思考(沙莲香,2006)。
然而,我国当前社会心理学发展与美欧等国家差距仍然较大,基础理论与原创性实验研究不足(金盛华,2010)。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以实验法和相关法为主,且相关法使用更为频繁(吴甜甜,2016),研究方法多样性有待提高。7成以上的研究对象都为大学生,便捷取样的局限也难以忽视。此外,在我国社会转型的研究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依然贫乏(王俊秀,2014)。杨中芳(1999)曾强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必须源于对中国实际情况及中国人实际行为的关心和兴趣。王芳(2011)等也主张应当从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取材,研究者可以在社会公正与腐败、民众心态与主观幸福感、工作压力与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社会矛盾与网络群体事件、民众价值观变迁与道德教育等方面大有作为。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选取都存在便捷取样的情况,其中莫过于大学生最受青睐。然而,这一现象不仅容易降低外部效度,也可能存在一定伦理问题,比如学生的匿名性、自愿性是否受到尊重,面对某些特殊问题时是否隐瞒实情或服从研究者的目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是否削弱社会心理学本身独特的研究视角和主题难以定论。大数据使用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但风险也难以忽视。比如网络用户隐私安全。以Facebook为例,该平台瞬时可以生成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种族、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等详细的用户心理数据,甚至可以自动构建模型。数据使用的透明度和界限难以把握。此外,大数据固然能使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更多地关注数据,但也会使某些研究者陷入数据万能的误区。
社会心理学研究既有重要的学科价值,也有鲜明的时代与文化烙印。在100多年的发展中,社会心理学在回应社会重大现实问题中构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发挥了服务社会与理论创新的双重作用。当代社会新心理学的发展一方面呈现出令人欣喜的趋势,新的生长点蓄势待发;但在研究方法与结果可靠性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与风险。在社会心理学研究全球化的趋势下,跨文化研究应运而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我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也需立足于发展中的社会现实,发掘并培养文化自觉,在服务社会中进行理论创新。
社会心理学的已经是最接近于人的心理的研究。它把人的心理放在了社会背景中思考,因此更加真实。它兼顾了宏观的家庭、单位、社区、社会、文化等外因,也具体考察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如认知、动力、个性、自我意识。它是虚无的宏观环境与不可捉摸的心理世界之间相互作用后的产物。所以,它的未来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